教育党建
思政教育
您好,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党建思政教育

【学习领航】星火启航 每周领学计划(第十三期9月22日-9月28日)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9-27 已访问:11 次

把工匠精神融入劳动伦理教育

“干一行,爱一行”是弘扬职业精神、践行责任担当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伦理教育是价值传导的实践载体,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则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伦理,劳动伦理也内含了工匠精神,二者是相互体现与内含关系。把工匠精神融入劳动伦理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生命意义的向度,更是对现代性劳动危机的回应。

工匠精神助力寻找劳动中的生命意义。工匠精神既传承精湛的技艺,亦在劳动中回归人本身的价值。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工匠精神不仅注重在物质层面磨炼高超技艺,更强调在精神层面坚持“十年磨一剑”,在日积月累的技艺成长过程中实现人本身的价值。因此,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培养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数智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要从传统技艺传承转向数智化的知识型匠人培育,强调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的统一,这样才能在劳动实践中触及生命的本真,实现人对主体性能力的精神追求。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厚植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高效对接制造业高端化需求,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然而,当前高校仍然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导致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薄弱,对劳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应当在技能训练与职业伦理的深度融合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承载着中华传统技艺的伦理智慧,应开设融合行业历史、工匠案例的校本课程,将“格物致知”的东方哲学与“精益管理”的现代理念结合,既增强文化自信,又能为“中国质造”注入深厚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应重塑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信仰,使其从工具性劳动者转变为有价值追求的自由主体,在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劳动中回归人本身的生命维度。

劳动伦理教育可消解现代性劳动危机。劳动伦理教育既以劳动的生活之美消解异化矛盾,又在劳动中实现个体主体意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从劳动的特质看,劳动不仅可以改变人自身、创造美,还可表现出压力与焦虑,其本质上是劳动异化带来的矛盾,而劳动伦理教育正是消解这类矛盾的关键。劳动应超越功利性,成为人消解现代性劳动危机,实现自我的途径。因而,应着力涵养学生对劳动的内在认同。现实中,很多技术工作被学生视为“没前途的苦力活”,原因在于没有通过劳动伦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应强化劳动伦理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不只是为了赚钱养家,更是在点滴劳作中发现美好生活。劳动伦理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育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者,并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劳动伦理教育浸润匠心,让学生在劳动中逐渐从被动的“怎么干”,到内化理解“为什么干”,最终主动地走向“如何干得更好”。

推动工匠精神与劳动伦理教育有机融合。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面成长。当前,我国在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大国工匠培育方面,仍然存在培养工作系统性有待提升、培养学生适应性不够强等问题。部分学生劳动价值观扭曲,没有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高校应强化劳动伦理教育、着力弘扬工匠精神。首先,树德。以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品格打磨学生的手上功夫,通过劳动伦理的价值维度引导学生树立“技道合一”的职业信仰,从而克服对技术工具的被动服从,以伦理自觉驾驭技术理性,在匠艺修炼与伦理塑造的双向奔赴中成为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其次,增智。把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系统引入课堂,既展现其钻研技艺、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又传递恪尽职守、诚实守信的劳动伦理,让学生在榜样感召下开阔视野,学会将精湛技艺与高尚操守融合,从而增长才智。再次,强体。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韧性等优良品格,使之在持续劳作中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强健体魄。最后,育美。在技术文明的浪潮中,引导学生穿透工具理性的遮蔽,重拾劳动的幸福体验与精神之美,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同时沉淀劳动的获得感,体悟创造之美,最终在对美的敏锐洞察中,发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沉热爱,让劳动成为滋养生命的丰厚土壤。

把工匠精神融入劳动伦理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依靠工匠精神铸就专业底气,于平凡中找回生命归属。以劳动伦理涵养职业尊严,在劳动中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通过强化劳动的主体性,唤醒个体的价值意识,将劳动从“谋生手段”升华为“自我确证”的存在方式,锻造出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最终抵达“自由而全面”的存在状态——这正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当代教育诠释。


来源:学习强国

审核:裘智涵

编辑: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