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近日,院团委组织开展以“传颂榜样故事,汲取前行力量”为主题的党团故事分享活动。活动自启动以来,各系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推选出一批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党员教师典范和勤学笃行、技能报国的优秀团员典型。这些来自师生身边的生动事迹与鲜活榜样,深刻诠释新时代的担当与风采,在校园内掀起见贤思齐的热潮。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榜样故事,感受精神的传承与力量。
第一部分:春风化雨——党员教师的初心与担当
《深夜灯火映初心 深耕不辍显担当——记党员教师杨开拓》
晚上十一点,学校的实训室里依然亮着灯。杨开拓老师俯身在操作台前,正和学生一起反复调试着一个程序模块。这已是他们为备战技能大赛连续加训的第十五天。对杨开拓而言,这样的夜晚,是他八年从教生涯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夜。
2016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党员杨开拓站上了讲台。他深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于是,他把“坚守”二字化为了日复一日的行动。在他的课堂上,复杂的理论知识总能在生动的案例和耐心的讲解中变得清晰。他常说:“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他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状态,那个曾经对专业迷茫的学生,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找到了方向,最终在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这样的转变,就是他最大的慰藉。
而他的主战场,不止于三尺讲台,更在高手云集的技能赛场。他不仅自己追求技艺精湛,屡获佳绩,更将这份执着传递给学生。备赛期间,他是“严师”,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他也是“益友”,在学生遇到瓶颈、心生退意时,那句“别急,我们再来一次”给了他们继续前进的勇气。他牺牲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陪伴着一届届学生打磨技术、锤炼心态,当学生们手捧奖杯、为校争光的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杨开拓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深夜实训室的灯光,照亮了学生的技能成才之路;他用八年如一日的勤恳,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他就像一颗牢固的“螺丝钉”,牢牢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着微小却坚定的光芒。他的故事,让“榜样”这个词变得真实、可感,更让所有人相信,前行的力量,就来自于身边这些平凡而坚定的坚守。
《以匠心守护初心 用智慧点亮课堂——记党员教师张智慧的育人故事》
张智慧,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中职讲师,现任25机电技术应用班(职教高考)班主任。从教八年来,她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以匠心雕琢课堂,用智慧启迪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一名党员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精耕课堂,以匠心追求教学卓越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她深知“技能精湛”是站稳讲台的根基,“教学创新”是激活课堂的关键。她立足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将语文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提升有机融合,在教学大赛的历练中屡创佳绩。自2018年起,她多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先后荣获得省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市赛一等奖5次、二等奖1次。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她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更是“以赛促教、以教启智”理念的生动写照。
润心育人,以智慧守护成长之路
在班主任工作中,张智慧老师尤其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职业规划。担任21电气自动化设备班班主任期间,她曾遇到一名因学业压力而萌生辍学念头的女生。在了解情况后,她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并多次与学生谈心,帮助她重拾专业的信心,通过持续鼓励和学业帮扶,该生最终顺利完成学业。
今年秋季,她接手25机电技术应用班(职教高考)班主任工作。面对新生基础薄弱、目标模糊等问题,她通过谈心谈话、学业摸底、家校联动等方式,快速掌握学情,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夯实基础、增强信心。
从21电气自动化设备班到现在的25机电技术应用班(职教高考),她始终以爱心和耐心陪伴学生成长。她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善于倾听、乐于引导,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智慧姐姐”。
爱岗敬业,以行动践行党员使命
从院宣传先进个人到一星级教师,从教科研先进个人到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张智慧老师的每一项荣誉都是“爱岗敬业”的生动诠释。入职以来,她在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教科研等多岗位上默默耕耘,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到每一堂课、每一次谈心、每一篇论文中。她常说:“党员教师更应走在前面,用行动影响身边人。”
八载春秋,张智慧老师用匠心守护教育初心,用智慧点亮学生前程。她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温暖的教育情怀和坚定的党员信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事眼中的榜样。她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愿继续在这条路上耕耘,传递知识,更传递希望。”
《匠心育匠才,让每个孩子都出彩:党员教师马中辇的育人答卷》
深夜数控楼305室的灯光,见证着党员教师马中辇20年的职教坚守。作为班主任,他手机24小时开机,冬夜驱车送突发胃疼的学生就医并垫付医药费;因材施教,手把手纠正学生操作姿势,带“后进生”摘省市级技能奖,让迷茫者找到人生方向。假期值守、企业驻厂指导,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党员顶在前”的担当成团队行动准则。
身为教研室主任,他践行“一群人走得远”,将20年经验倾囊相授:带青年教师实操数控铣床,分享“蹲下来沟通”的班级管理法,“青蓝结对”帮扶下让张雪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班主任,李鑫成也成了技能大赛的“常胜指导”。团队培育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斩获数十奖项,匠心在互助中代代传承。
推进产教融合,他对接企业编写校本教材,带冯凯凯从“技能无用论”到摘得“江苏省技术能手”、“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成长为徐工液压技术骨干。20年如螺丝钉般坚守,他用党员担当、匠心传承、产教融合的行动,书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答卷,让无数学生在行业发光发热。
《褚莹:四十载初心如磐,三尺台育梦有方》
在商贸管理系,党员教师褚莹的名字总与“用心”二字紧密相连。自从踏入职业教育领域,这位年近50的教师,以对教育的赤诚,在教师、班主任、教务员三重角色里,交出了一份温暖的答卷。
作为班主任,她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帮内向的学生练技能、带活跃的学生搞活动,所带班级不仅成绩稳居前列,她也多次获评“模范班主任”。学生说:“褚老师像我们的‘成长向导’,跟着她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教学上,她从不让自己“掉队”。即便有多年教学经验,仍坚持逐字打磨教案、研究新教法;把三次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两次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的实战经验,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案例;引入企业模拟沙盘比赛新项目后,手把手带学生练操作,最终所带选手均入围省赛。“我只是一个教师,但我知道,我是在用每一堂课,为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她的话,藏着对教学的敬畏。
生活里,她兼顾年迈父母与高中生,却从未因家事影响工作——课堂上的专注、课后对学生的耐心、教务工作的细致,从未打折扣。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褚莹只凭一份把每件事做到实处的坚持,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党员的责任,用专业与爱心成为师生愿意信赖的同行者。
《潜心教研守初心 笃行实干担使命》
深耕课堂,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在职业教育一线,程刚老师始终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核心,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将竞赛标准与课程内容有机衔接,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实战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注重将教学成果转化,多次在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
磨炼技艺,做专业建设的开拓者。他刻苦钻研技术,多次在“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常常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悉心指导学生备战比赛,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艺倾囊相授。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资源和参赛经验,与同事们共同研讨教学难题、打磨教学方法,促进团队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科研引领,做教育改革的践行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行业洞察,他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力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在第24届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荣获特等奖。
第二部分:薪火相传——团员青年的奋斗与风采
《全面发展,争当青年先锋》
在师生眼中,胡睿智同学不仅是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是一名用实际行动诠释团员先进性的青春榜样。自去年光荣加入共青团并在入团仪式上作为积极分子代表发言以来,他便将这份荣誉转化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思想、学习、工作和文体活动中全面绽放光彩。
作为一名团员学生干部,他坚守服务同学的初心。身兼班长和班级联合会干部,他勇担责任,是连接老师与同学的坚实桥梁,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主心骨。在专业学习和技能锤炼上,他勤奋笃学,以特等奖学金的优异成绩名列前茅;他与团队并肩作战,在省级模拟法庭大赛中折桂,展现了出色的专业素养与协作精神;演讲台上的一等奖,更是他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精彩呈现。
赛场亦是他的舞台。作为系篮球队一员,他热爱运动,在运动会定点投篮中取得佳绩,将团员的蓬勃朝气与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胡睿智同学以他的全面发展,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团员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身边同学眼中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激励着大家共同进步。
《王嘉豪:以笔为刃,以心为灯,在新媒体战场书写青春榜样力量》
从对着公众号后台排版工具手足无措的新人,到能统筹十余场活动宣传、带领团队产出百余篇爆款推文的“主心骨”,电气工程系团员王嘉豪的成长轨迹,是一场以“内容为核,匠心为魂”的青春修行。
初入“战场”:在烈日与深夜里锚定方向
迎新季的骄阳炙烤着操场,人群中那个扛着单反相机的身影格外执着。王嘉豪追着新生的笑脸跑遍整个报到处,镜头里的汗珠与笑容同样鲜活——这是他作为系新媒体团队实习编辑的“第一战”。“当时连公众号首图的尺寸都要查半天,但就是觉得,要让每个被记录的瞬间都有温度。”他回忆道。
破圈“突围”:用创新思维敲开传播壁垒
从“跟着做”到“领着闯”,王嘉豪在一年间完成了从实习编辑到系新媒体主要学生负责人的蜕变。他带着团队策划《机电“三折叠”》爆款推文:这组推文阅读量破万,更让同学主动留言“原来机电这么酷”——他用创新打破了校园宣传的圈层壁垒,让“身边故事”真正走进了大家心里。
薪火“相传”:让每个平凡岗位都成星光
如今的王嘉豪,早已不是那个只懂埋头做内容的新人。他牵头制定了《新媒体运营手册》,把自己踩过的坑、练出的招变成培训课件;在系部成立“宣传种子班”,带着二十多名团员学生从选题会开到线下拍摄,把“内容为核”的理念变成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团队刚出的毕业季微电影说:“你看这些镜头里的笑脸,每个幕后的付出都在发光。咱团员的价值,不就是把自己活成灯,顺便照亮别人的路吗?”
从排版生涩到统筹全局,从单打独斗到团队领航,王嘉豪用三年时间证明:榜样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像他这样,在平凡岗位上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用热忱与坚持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了整个机电的青春风景。
《焊花铸就梦想——优秀团员许硕的榜样力量》
在数控技术系22焊接加工班,许硕是同学们眼中当之无愧的“技能标杆”。一次班会课上,当老师提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荣光时,他攥紧拳头默默立下誓言:“我要参赛,我要拿奖!”
为了实现目标,许硕主动加入焊接集训队。在指导老师李祥雷的悉心打磨下,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交给了车间:手持焊枪反复练习运条手法,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面对焊缝的微小缺陷,他跟着老师逐帧分析,修正每一个细节。在校时的刻苦只是常态,寒暑假里,他的书桌前贴满密密麻麻的理论知识点,题库被翻得卷了边。汗水浇灌出硕果:许硕先后摘得徐州市职业院校焊接加工项目金牌、江苏省赛金牌,在“彭城工匠”大赛中斩获第二名。
如今,许硕的故事成了班级里的“励志教材”。他主动分享训练经验,带动身边同学加入技能提升的队伍,用焊花照亮成长之路,也生动诠释出优秀团员的榜样力量。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无休止的坚持与热爱——记23幼儿教育1班团员时梦娇的榜样故事》

时梦娇,2008年出生,2024年12月加入共青团。自入团以来,她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2025年徐州市技能大赛婴幼儿保育赛项中,她荣获二等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团员的青春力量。
在实训室里,她总是最早到达、最晚离开的那个人。婴幼儿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意外伤害处理,她反复练习,追求每一个动作的规范性、每一处细节的完美。备赛期间,时梦娇面临着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挑战。白天,她在实训室里反复磨练技能;晚上,她潜心研究理论知识,梳理重点难点。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她主动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直到完全掌握。赛后,她主动与同学们分享比赛经验和学习心得,帮助班级营造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同学投入到技能训练中,立志像她一样为校争光。
作为共青团员,她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作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
《聚光灯下的淬炼:共青团员王衬欣同学的成长之路》
信息工程系22网络营销班的王衬欣同学,是系部各类大型活动的“金牌主持人”,但鲜有人知,这位镜头前从容自信的女孩,曾因一次“卡壳”的经历,开启了近乎“苛刻”的训练之路。
2023年初冬,信息工程系筹备元旦晚会,王衬欣凭借清亮的嗓音和扎实的语言功底,被选拔为晚会主持人。可第一次彩排时,她却在串场词环节意外“卡壳”,原本烂熟于心的台词突然“断片”,尴尬的沉默持续了近10秒。下台后,王衬欣躲在后台角落,攥着被汗水浸湿的主持稿,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为了克服“舞台紧张症”,之后她每天提前一小时到会议室,站在空旷的讲台上,对着空座位模拟主持,还特意邀请同学坐在第一排“挑错”。为了让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她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视频反复拆解,逐字逐句模仿语气和节奏,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遇到绕口令练习“卡壳”,她就把难读的句子抄在小卡片上,吃饭、走路时都拿出来反复念,嘴角练得“发麻”也不停歇。
晚会正式演出那天,当聚光灯打在她身上,王衬欣深吸一口气,面带微笑开口:“吐故纳新,我们在点滴岁月的流逝中,告别2023……”流畅的台词、自然的互动、从容的应变,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晚会结束后,指导老师拍着她的肩膀说:你的进步,藏在每一次坚持里。
如今,王衬欣不仅担任过院级大型活动的主持人,还主动加入系部的“主持人才孵化营”,把自己整理的《主持训练手册》和积累的实战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着他们一起练台词、走台步。她常说:“共青团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的,工匠精神也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一次次刻苦打磨中练出来的,我想把这份坚持传递给更多人。”
本次故事分享活动让广大师生近距离感受到身边榜样的温度与力量,有效激发大家向先进看齐、与优秀对标的内生动力。下一步,院团委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引导师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把榜样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工作,共同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优良校风学风凝聚起更为磅礴的青春力量。
来源(一审):院团委 李洋(文) 各系部(图)
初审(二审):裘智涵
审核(三审):宋培
编辑: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