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处(团委)
您好,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机构设置学生工作处(团委)

学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职业素养大讲堂圆满收官:以“素养”为翼 助学生成长显实效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6-17 已访问:9 次

6月中旬,学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职业素养大讲堂6场专题讲座历经数月筹备与开展,最终全部顺利完成。其中,3月24日由江苏师范大学李梅教授主讲的《学生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列活动的“首讲”率先开讲,为后续讲座奠定“专业化、系统化”基调,最终以6场“思想+技能+文化”的多元素养提升盛宴,标志着学院“思想引领、文化浸润、专业赋能”三位一体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迈出坚实一步。

官网1 师大.jpg

官网2 李子�?jpg.jpg

官网3 李浩�?jpg.jpg

官网4 吴乃�?jpg.jpg

官网5 张智�?jpg.jpg

官网6 韩海�?jpg.jpg

紧扣主题,多元讲座覆盖全学期

本学期职业素养大讲堂以“润心赋能”为开篇,活动覆盖全校师生,各场次根据主题设置教师参与或面向学生群体,自3月起至6月每月有序推进:首讲,学院特邀江苏师范大学李梅教授开展《学生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师生沟通、家校合作等心理教育要点展开分享;第二讲数控技术系教师以“德筑匠心,信守方圆”为主题,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和各专业特点,阐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第三讲商贸管理系教师聚焦“技术奇点临近:职校生的未来生存法则”,从行业趋势切入,为学生解析职业发展新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四讲机械工程系教师带来“匠魂传承·术道融合:工匠精神与实践并行”,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术”与“道”的辩证关系;第五讲电气工程系教师以“思启新局 破界突围”为主题,鼓励学生突破专业壁垒,培养跨学科思维;第六讲信息工程系教师结合中医药文化传承,以“文脉传承 技艺维新”为引,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躬身实践。

机制保障,多元讲师团助力高质量输出

本学期大讲堂讲师团由校内思政、专业、文化艺术类骨干教师为主力,联动各系部专业教师,并特邀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参与。从源头上确保课程内容与师生专业学习需求、职业发展规划及心理健康诉求形成精准对接。活动组织层面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院团委统筹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资料归档等全流程管理;校园电视台实施全流程影像记录;学生工作处负责活动安全保障与秩序维护;各系部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参与纪律督导,多方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以评促优,激励机制激发讲师活力

为筑牢职业素养大讲堂的质量根基,院团委创新构建“多维考评+动态激励”的讲师管理机制。该机制以“内容质量、互动实效”为核心考评维度,通过“学生课堂反馈、教学督导评估、课后跟踪访谈”三向联动,形成涵盖“优质-合格-提升”的分级评价体系。

从本学期实施成效看,讲师团队均于既定筹备周期前高质量完成课程体系框架搭建与典型实践案例遴选工作,在内容编排上既注重引入工匠精神典型案例与专业领域文化传承实践样本,又结合学生学习、社团等实际场景融入鲜活案例,真正实现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有机统一,课堂上既有专业理论的深入浅出解读,也有专业情景的趣味模拟,获学生评价“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成效初显,职业素养培育再上新台阶

以“素养”为翼,助学生成长显实效。作为学院深化德育实践、推动跨学科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本学期职业素养大讲堂通过“理论+实践”“专业+文化”“心理+技能”的多元融合,有效提升师生的职业认知、文化底蕴、综合素养及心理健康意识。课堂上,学生在“理论+实践”环节中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模拟岗位的实操能力,在“专业+文化”模块里从传统技艺传承、行业精神谱系中汲取职业价值养分,更在“心理+技能”互动中掌握了情绪管理、压力转化的实用方法。课后,不少学生将大讲堂所学融入社团活动策划、志愿服务设计中,或在专业竞赛中尝试结合文化元素创新作品,或在实习面试时更自信地阐述职业理想与责任担当,素养提升的实效切实体现在日常成长的点滴里。下一步,院团委将持续总结经验,优化课程编排,拓展校外专家、企业导师等优质讲师资源,完善“有计划、系统性、可持续”的职业素养课程资源库,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注入更强劲动力。


文/李洋

图/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

审核/裘智涵